吴一龙:肺癌正向慢性病转变 防治重在早筛查、早发现
肺癌是我国目前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0%-85%。 近十年来,我国肺癌的发病率持续上升,而且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对此,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主任吴一龙教授在日前举行的“泰瑞沙中国上市会”上表示,肺癌防治重在早筛查、早发现。
据吴一龙介绍,肺癌的发病率在全球来讲总体是呈上升趋势,在不发达国家或者是中等发展国家它的数据增高得很明显,但相对来说,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和欧洲等发达的国家,他们的肺癌发病率基本上是稳定持平,甚至略有下降。这跟发达国家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提倡禁烟有非常大的关系。
肺癌防治重在早筛查、早发现
吴一龙表示,现在的数据显示,有50%的肺癌病人一经发现都是晚期,主要是肺癌在早期症状比较隐匿,所以当病人开始出现症状,往往进展到中晚期了,这是一个大问题。但目前对于引发肺癌的真正病因还不够清楚,所以谈预防还是空中楼阁。
吴一龙认为,现在对于肺癌,应更注重早期发现而非预防。早期发现就是推荐高危人群要定期做筛查,主要是低剂量螺旋CT。低剂量螺旋CT能发现小于一公分的肿瘤,此时通过早期干预手术治疗的效果是非常好的,几乎能达到5年、10年,甚至100%的生存。所以,我们更主张早筛查、早发现。我不主张所有人都去筛查,主要是提倡高危人群加强重视,如重度烟民或者具有家族病史的人。
肺癌正在向慢性病转变
吴一龙说,在以前,患上肺癌相当于被判了死刑,但是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靶向药物的出现及不断更新,使肺癌患者的生命不断延长,生活质量也随之提高。患者有望跨越五年、甚至十年的生存期。
最早出现的肺癌靶向药物被称为第一代靶向药物,以2005年进入中国的吉非替尼为代表,相比放化疗,能精准抑制肿瘤,副作用小,已经使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生活质量提高。但是,一代、二代靶向药治疗后都会发生耐药的问题,因此我们又相继有了第三代靶向药。
第三代靶向药作用于引起耐药的特定基因(T790M)突变,这个基因在一代、二代耐药患者中最为常见。研究表明,无论什么人种,只要检测存在T790M突变的患者,服用第三代靶向药的治疗效果是一样的。同时,由于第三代药的副作用比较温和,副作用小,患者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较好,也能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更好地从治疗中获益。
对于第三代靶向药治疗后如果再发生耐药问题,吴一龙表示,目前已经逐渐摸清耐药机制,大概再过2、3年,就能找到克服的办法。目前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能不能把第三代靶向药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如果正确用药,能使患者从治疗中充分获益,自然就能把耐药的时间往后推。
第三代靶向药问世使基因检测有了用武之地
“一直以来,我们国家的基因检测率不高,尤其是耐药后很多患者没有再进行基因检测。过去送检率低,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没有后续的靶向治疗方案,即使做了检测也没有对应的药物,所以病人觉得没必要检测,药物可及性影响了送检率。”吴一龙说,“但现在随着第三代靶向药的问世,基因检测有了用武之地,我们要更好地利用它来辅助治疗。建议患者在对第一代、二代靶向药耐药之后再做基因检测,检测存在T790M突变的,结合医生专业建议,才采用第三代靶向药进行治疗。千万不可以盲吃药,这非常危险。如果耐药后不做检测,自己去盲吃,有很大的可能是无效的。其次,如果盲吃无效,那意味着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副作用。最后,盲吃第三代靶向药会耽误治疗的时间,因为从吃药到有疗效需要一段时间,而对于患者来说,这个时间是浪费不起的。 ”
吴一龙表示,第三代靶向药改变我们的癌症临床实践。以前对于耐药是没有什么办法的,患者只能回到放化疗。现在,当出现耐药之后,我们通过检测发现T790M突变,马上就能用到这些药物,这就是临床实践的改变。中国已经批准了第三代靶向药上市,是有法律依据的,今年刚刚更新的中国肺癌指南,也把这一条写进去了,成为了一个标准的治疗。
注意肺癌治疗三个误区
吴一龙表示,现在有些患者或患者家属求医心切、久病成医,会自己盲目采用一些新疗法或服用一些其他药物。在这里,我们不鼓励患者去尝试一些还正处于研究中的新疗法,因为可能会对自身的病情造成不好的影响。
同时,一些患者都认为治疗方法越复杂越有效。吴一龙认为,当科学研究没有确切结论时,越简单的治疗越好。因为越简单副作用越小,新增任何一个药物也许带来的好处很小,副作用很大。所以患者一定要更多听取医生的意见,用最有把握的且最契合自身病情的方法治疗。
第三,很多患者在耐药后没有再做基因检测,而是自己“盲吃”靶向药,这是很危险的。吴一龙说,精准治疗是在基因检测的指导下,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采取合理用药,只有基于检测的结果,医生才能给患者最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吴一龙说,短短十多年里,肺癌的靶向药已从一代发展出如今的第三代,对抗肺癌的武器库迅速更新,为患者赢得了更多的生存机会,生存质量持续提升。相信随着第三代靶向药应用于临床,我们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突破5年、10年的“门槛”,活得更长、更好。希望有一天我们不再谈“癌”色变,真正将肺癌转变为一种慢性病。
热门点击排行榜
联系我们
人民健康网微信 微信号:rmwjkpd 公众号:人民网健康 |
人民健康网微博 微博昵称: 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
电话:010-65363613/14 邮箱:health@people.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