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制度纾解“独居死”困局

袁浩

2017年12月26日08:17 来源:健康报网

12月22日,在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延安北路一栋老居民楼里,有居民闻到对面屋子里传出来一股异味,联想到在里面居住的老大妈已近3个月不见踪影,立即将这一情况反映给当地社区。警方赶到现场,打开房门发现老人已经死亡。目前,警方已对老大妈的死亡原因展开调查,并联系她的亲人前来料理后事。(12月23日《扬子晚报》)

“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孤独感困扰着独居老人。而比孤独感更悲凉的是,近年来“死在闹市无人知”的悲剧在一些地方屡屡上演。如今家庭小型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地域间人口流动也在加剧,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密闭空间偏安一隅,如何保护独居老人、防止“独居死”现象成为必须被关注的问题。

诚然,避免空巢老人“独居死”悲剧的首要,便是“亲情守望”。然而,在社会流动异常频繁的时代,注定会有相当一部分儿女与父母难以相守,更何况那些无儿无女的独居老人?尊老爱老是中华传统美德,让鳏寡孤独者皆有所养、有所依,不但是执政者的执政目标,也是社会的道德任务。老人问题不只是家庭事务,也是社会公共事务,这一起起老人独死家中的悲剧,戳中了文明社会的痛点。

目前,中国正在快速进入老龄化,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表现出严重的准备不足、应对乏力。这其中,一方面是经济问题,包括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企业事业养老金双轨制,养老金缺口和空账,乃至养老机构不足等诸多问题;另一方面则是精神、情感问题。老人不只是子女的老人,也是社会的老人,一个社会良性运行的关键,在于让每一个老人都能“老有所养”,都能保有一份起码的尊严。

因此,政府有必要建立更完善、更细致的养老保障和救助机制,用制度来纾解“独居死”困局。比如,进一步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建立定期联络制度,为高龄老人提供定期上门体检等服务,推广“电子保姆”、呼叫平台等服务举措。比如,围绕不同类型老人的“独居需求”,变革养老模式,把身体健康、有子女孝敬的老人归入居家养老,把空巢老人纳入机构养老或互助养老,把体弱多病的老人纳入医养结合机构,对孤寡老人建立责任人问候制度,引入“互联网+”掌握老人身体和心理状况,建立社区关爱机制和大力发展志愿服务。

面对“独居死”惨剧一再发生,我们谁也无法袖手旁观,不仅要“坐而论”,更要“起而行”。每个人都应当为关爱老人做点什么,否则,今天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悲剧,明天或许就会在我们身上重演。

(责编:李轶群、权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