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关注:困扰中老年的“盆底危机”

2018年01月20日08:2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尿失禁、便秘、盆腔痛……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问题,背后竟是同一个元凶——盆底功能障碍。近日,北京光熙康复医院院长杨立春分享她走访老人的经历时说,走访中发现很多老人有漏尿或尿失禁,这个疾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许多老人被迫待在家里,不敢出门参加广场舞和聚会等活动,还有些老人常年带着尿不湿(因大小便失禁等)。凡此种种,都被称为“盆底功能障碍”,这也是一种困扰老年人的常见病。

为了让读者了解“盆底疾病”,消除人们心中的困惑,记者采访了几位相关领域的专家,深入解读老年人应如何面对该疾病。

发病率高 知晓率低

盆底功能障碍发病率很高,但社会知晓率却很低。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女性盆底学组成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教授韩劲松告诉记者,“盆底”是封闭人体骨盆下方的肌肉、筋膜、韧带等组织结构,它就像一张坚实的“吊床”,承托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脏器,参与控制排尿、排便、性生活等重要生理功能;女性的盆底还要承载胎儿发育、娩出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长期负荷“受压”,加上年龄增长、怀孕、分娩等影响,盆底组织难免“不堪重负”,出现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轻者可出现阴道松弛、尿频、便秘等不适,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禁、盆腔脏器膨出或脱垂(子宫、直肠等)、性功能障碍等疾病。

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个人都可能遭遇盆底问题。以女性为例,已婚已育妇女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病率超过40%,随着年龄增长,中老年人身体机能减退,尿失禁等问题就更为普遍。盆底功能障碍虽然不会接威胁生命,但潜在危害巨大,很多患者因为害怕咳嗽、打喷嚏时找不到厕所不愿外出、参加社交活动,还有许多人因为盆底功能问题影响夫妻生活。因此,盆底功能障碍又被视为一种“社交病”。

已婚妇女 发病率高

相关数据显示,45%的已婚已育妇女患有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近一半的女性有尿失禁经历,1/4的65岁以上老人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表现。“从全国发病率来看,盆底功能障碍从青春期到老年,发病率是50%,也就是说,两个女性中就有一人患有此病。”北京妇幼保健与优生优育协会会长陈靖宇说。

人体有两个薄弱环节,一个是膝关节,另一个就是盆底。陈靖宇表示,盆底问题是高发病、低知晓、低治疗的公共卫生问题。盆底康复的概念虽已推广多年,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早已普及,但目前国人对盆底功能的重视程度却仍然相当不够,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缺乏基本认识,甚至错误地认为,生完孩子后出现这些问题是正常的,“能忍则忍”或者“羞于启齿”,给身体和家庭、社交生活埋下隐患。

尽早治疗 加强锻炼

韩劲松表示:“盆底问题很多是年轻时妊娠、产后发生了损伤,只不过大家认知度低。”女性怀孕后,子宫逐渐增大,胎儿及附属物重量增加,持续压迫盆底,加上激素水平的变化,盆底肌肉、韧带等组织逐渐出现慢性损伤,分娩过程又进一步加剧了盆底组织的拉伸、损伤。“很多妇女在妊娠期或产后就有轻微的咳嗽漏尿,尤其我国开放二胎后,盆底问题更加凸显出来。” 韩劲松说。

韩劲松表示,以现在的医学技术,对盆底损伤可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可以让严重的情况有所减缓,减少今后要为此承担的大小便失禁的痛苦,让老年生活更有尊严。

据介绍,相对于男性而言,随着年龄增长,久坐、吸烟、便秘等因素,也会对盆底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因此,适当的盆底功能康复治疗和盆底肌锻炼,对促进泌尿系统、直肠、前列腺等器官的健康都有所帮助。因此,男性也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盆底康复。

科学指导 规范治疗

在欧美发达国家,盆底肌评估、盆底康复等已经广泛普及,女性从产后42天开始常规进行盆底肌训练,从而大大减少了盆腔器官脱垂以及尿失禁等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医师吴娟教授说,做好盆底康复,要遵循“及时评估、科学指导、规范治疗、积极锻炼”的原则。因此建议,女性产后42天应常规进行筛查,评估盆底功能状况,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如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及电刺激治疗;中老年人,特别是更年期女性,应定期评估,及时发现并改善问题;男性前列腺问题、便秘或肠道功能紊乱、慢性盆腔疼痛等问题,也要考虑是否与盆底功能损伤有关,及时评估并治疗。

杨立春说,做盆底康复,不仅要改善患者的疾病症状,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疾病的康复,帮助她们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困扰,消除心理负担,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幸福感。

据悉,北京光熙康复医院盆底康复多学科诊疗中心,借助法国进口的先进仪器,客观检测、评估盆底肌肌力情况和纤维受损类型,结合泌尿、肛肠等学科特点,综合分析判断盆底功能情况,通过妇科、泌尿、肛肠、中医乃至营养、心理等多学科的配合,制定出个性化治疗康复方案。(喻京英)

(责编:李轶群、许晓华)


相关新闻